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打造境外产业园区 助推中小企业走出去
华立集团成立于1970年,现已发展成以医药为核心、以智能电网及新能源产业为战略投资产业的多元化企业集团。自2005年以来,企业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双超百亿元,目前员工总数11000余人。
华立20多年的走出去实践,首先体现在以优势产业和产品为先导,布局全球制造与贸易网络;其次体现在以青蒿素为标志性产品,打造全球医药营销体系;第三体现在发展生物质能源,进军海外开发农业。
华立在2000年就开始在泰国投资,由此萌发了在海外设立中国工业园区的想法。这一想法与泰国最大的工业地产公司amata(安美德)集团一拍即合,于是,双方2005年起开始在泰国罗勇府合作开发面向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工业园区。近10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平台:一是科学规划、分期开发。园区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现在一、二期已经开发招商完毕,三期工程已经启动。二是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园区启动之初,我们就建设了水、 电、天然气、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三是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我们培养了一支由中泰两国员工组成的专业团队。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家首批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迄今已有62家企业入驻园区,近40家企业投产,创造5000多个就 业岗位,带动中国企业对泰国直接投资已超过11亿美元,成为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最大的产业集聚平台。华立也由此成为走出去的推动者。
未来五到十年,华立将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大布局,复制泰中罗勇工业园区,以形成境外工业地产板块:在区域上,依托“一带一路”框架进行布局;在产业上,实施工农业并举;在模式上,打造产业生态圈。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把电力技术和服务输送到全球。
特变电工是为全球能源事业提供系统河内五分彩的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是新疆本土最大的地方工业企业,最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立足新疆,培育了以能源为基础,“输变电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一高两新国家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14年底,公司总资产超过700亿元,净资产300亿元,销售收入465亿元。其中变压器年产能达到2.66亿千伏安,超过abb和西门子的总和,位居世界第一位。
特变电工的发展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缩影,我们已成功把中国电力标准运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建设,把节能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电力建 设技术和经验输送到全球各地,打造了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世界品牌,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装备中国”向“装备世界”的新跨越。
按照全国工商联“支持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收购优质企业、拓宽营销渠道、建设海外基地”相关要求,特变电工作为核心区域走出去发展的核心企业。
2015年,我们将抓住加快中国资本走出去发展的历史机遇,深耕中亚市场,依托印度制造基地,站稳和做大东盟市场,拓展非洲市场,进入拉美及东欧市 场,同时探索非洲基地、中亚基地、拉美建厂的可能性。我们将继续围绕“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非洲三网一化”国家战略,通过一系列服务 当地民生、民心、民意工程,把我们在能源电力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向周边国家共享和输出,打造各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使电力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国与周边各 国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重要纽带。
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坚定不移走出去 放眼全球做企业
亨通集团公司是从事光纤网络、智能电网产品制造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历经25年发展,现已跻身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光电网络集成河内五分彩的解决方案全球十大供应商。目前,累计海外投资资产超5亿美元,每年海外营收超10亿美元,占营收总额的15%以上。
国际化是打造百年亨通的必由之路,走出去15年来,我们探出了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三步曲”。第一步市场国际化。如今,我们在全球开 设了30多家营销技术服务分公司,业务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每年海外营收以80%以上速度增长。第二步资本国际化。我们先后搭建了境内和境外两大资本平台,继2003年在国内上市后,2006年、2010年又分别在新加坡、香港上市。第三步品牌国际化。做国际市场,品牌比业绩更重要。这些年来,我们在全球50多个国家,注册国际商标100多件。
我们走出去的三步曲,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从欠发达国家市场做起。回顾过去,面向未来,我们对企业走出去的体会有三条:一是国际化是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为加快亨通国际化进程,我们提出了“5-5-5”国际化战略,即50%以上产品销往海外、50%以上资本为海外资本、50%以上人才为国际化人才。二是企业国际化首先是人才的国际化。如今我们提倡的是海外人才本土化。三是企业国际化必须要以核心竞争力作支撑。亨通的光纤网络在全球占到 13%以上的市场份额,最重要的一条,我们拥有自主研发光纤玻璃材料的核心技术。
我们将以人才技术、市场物流、资本品牌为重点,全面实施企业的全球化运营,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海外布局、推进海外并购,5年时间再造一个亨通,努力向着国际一流企业的目标迈进。
福建峰亿轻纺有限公司董事长潘胜泉——突破困局走出去建厂
福建峰亿轻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集针织坯布、染整、印花绣花、服装制作及外贸出口为一体,覆盖全产业链的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公司 2014年产值7.9亿元,利税4029万元,创汇7275万美元,利税和创汇比2013年分别增长50.39%和38.79%。
2014年,我们在柬埔寨服装厂已由投资时的10条服装生产流水线发展为拥有35条现代化生产线、2200多名工人、年产1000多万件成衣规模,年产值达3500万美元,带动国内2500万美元原、辅材料的出口,成为福建省在柬埔寨投资规模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
通过在柬埔寨投资,我们不仅完成了产能转移,而且给企业转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是获取了劳动力成本和关税成本的优势;二是实现了国内外产业互补,把利润和税收留在了国内;三是将走出去发展取得的利润投入到国内新产品设计、研发和智能制造的能力,推动产业从低端、低附加值向高端、高附加值的升级,提高产品的美誉度,稳定了国际客源。
在走出去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纺织企业走出去需具备“四要”:一是自身内功要好,软件上要有与生产流程匹配的erp生产管理系统、网络远程管理系统,硬件上要有国内国外生产基地、智能制造设备作为支撑;二是产业链要尽量完整;三是生产订单要持续,要有一批优质的海外客户作为支撑点,提供稳定的订单,在东南亚国家设厂才能保证生产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服装生产从接单到收汇要有180天的周期,既要保证按客户要求的时间点出货,又要保证国内资金不会出现断裂影响生产。
复星集团副总裁李海峰——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
复星集团从1992年开始由一家投资额3.8万元的市场调研公司,发展到了现在净资产约500亿元、管理资产3248亿元,业务涵盖产业运营、投资、资产管理、保险等板块的大型企业集团。
复星的国际化开始于2007年成功在香港上市。我们提出了“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全球化思路,海外投资中着力去寻找那些在中国市场份额还比较小的公司,投资后帮助他们拓展中国市场业务以及全球业务。截止到目前,我们在全球已经投资了超过40个大大小小的项目。
我们从世界上最好投资机构的经验中学习,最终找到巴菲特“保险+投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复星现在一是想成为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集团,二是要打造一个植根中国、拥有全球产业整合能力的全球投资集团。这样,一方面保险公司自身的业务运营为复星带来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复星核心的全球投资能力与保险资金尤其是保险浮存金相嫁接,又大大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收益,也降低了复星全球投资的资金成本,一举多得。
我们针对所属金融企业的投后管理制定了四个原则:一是充分嫁接复星投资能力,力求在确保安全情况下获得合理收益;二是作为长期的战略投资者,对所属金 融企业持续资本金支持;三是将复星其他板块资源与保险、银行等金融企业充分协同;四是确保专业团队独立运营、严格遵守法规与监管要求。
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坚持零售“基因”让中国商业走出去
三胞集团创立于1993年,是一家以信息化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和年销售均已突破800亿元,员工总数 达8.5万人,其中海外员工超过2.5万人。零售是三胞的“基因”。我们旗下的宏图三胞是国内最大的专业it连锁,乐语通讯是国内最大的专业通讯连锁,南京新百是国内十大百货商店之一,拉手网是国内著名的团购网站,美西时尚是国内最早的奢侈品电商。
2014年初,三胞确定当年为企业“国际化元年”,提出要“立足国内,迈向世界”,正式启动了走出去发展战略。集团先后完成了纳斯达克中国电商第一股“麦考林”、英国house of fraser(福来德)、美国brookstone等多个海外零售业并购,河内五分彩的业务范围拓展到北美、欧洲、中东等地区,一举奠定了国际化产业布局的基础。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是要打有准备的仗,更要打硬仗、打快仗。三胞从2009年就开始收缩制造业,并与国内外很多著名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积累了比较丰厚的资金储备;集团总部大量引进国际人才,打下了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基础。其次,要学会利用当地的商业规则。第三,要重视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融合。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把产能优势与国外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华坚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全球最大的女鞋制造企业之一,现拥有35条现代化制鞋生产线,年产超过2000万双,员工15000余人。
华坚从2004年在越南投资办厂开始,后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南部的东方工业园投资建设华坚国际鞋城(埃塞俄比亚)有限公司,作为华坚集团 的非洲女鞋oem制造基地。鞋城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短短三个月,投产三个月后就使得当地皮革产品出口增长了57%,创造了埃塞俄比亚的“华坚速度”,也创造了非洲最穷的国家生产出世界最强大的美国主流女鞋的神话,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到今年4月份为止,埃塞俄比亚华坚国际鞋城共向欧美出口了 384万双成品鞋,为埃塞俄比亚创汇4449万美元。
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还在于能够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融入当地社会。当地年轻人以能加入华坚为荣。2015年4月,总投资4亿美元,产城一体的“华坚国际轻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建设完成。届时工业园将会成为埃塞俄比亚轻工业发展的新亮点,每年可创汇20亿美元,提供3万多个就业机会。
在走出去过程中,我们有几点体会:一是要选择政局稳定的国家,减少风险。二是要注重互利共赢。华坚把研发、财务结算等核心业务留在国内,将生产制造环节放到非洲,使我们的产能优势和国外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相结合,实现共赢。三是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
天津聚龙嘉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学犟——在“丝绸之路”上耕耘播种
天津聚龙嘉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棕榈油贸易领域中市场份额最大的内资企业,贸易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2%,拥有10年到海外投资开发棕榈油的经历,现有海内外员工10000余人,外籍员工近9000人。截至目前,在印尼的营业收入约9600万美元,纳税224万美元。
当初决定走出去,我们是从三个方面考虑:从市场角度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棕榈油进口国和消费国;从资源角度看,若想以国内资源满足油脂需求,需增加7亿亩耕地,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走出去到海外进行棕榈油资源开发和国际合作;从定价机制角度看,聚龙的走出去就是要形成主导性话语权。
回首走出去的10年,聚龙主要做了三件事:首先,高标准推进棕榈种植园开发;其次,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原居民与华裔管理者“1:1:1”的协同管理模式,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第三,构筑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赢得当地政府、宗教组织、原居民等各利益相关方的信任与合作。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与体会:一是以行业内世界级优秀企业为标杆,巩固上游产业基础,打造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二是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助推中资企业抱团走出去发展;三是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将企业发展成果与当地民众共享。
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吉宝——以海外并购促中国制造
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专门从事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是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机械加工能力最强的供应商。从2010年开始提出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收购了两家欧洲企业,并在中国创立合资公司,走出了一条“以海外并购促中国制造”的发展道路。
我们与凯撒的谈判历时两年,几经波折后,我们终于完成了对凯撒公司33.34%的股权收购,成为凯撒的控股股东。2012年,我们的合作再接再厉,双 方共同出资创建了合资厂,把凯撒公司的技术成功引入中国。2012年开始和法国c2ft公司进行并购谈判,完成了对c2ft公司40%股份的收购,并于 2013年共同出资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工厂,成功地把c2ft公司的铝铸锻技术引入国内。
正是通过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我们顺利完成了铝锻、铝铸和铝铸锻毛坯技术的国产化布局,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的形式,实现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在吸收德国先进技术同时,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使我们的铝锻生产线,超越了德国技术。
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直接带动了公司上亿元产值的增长,2014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3亿元。计划到2018年我们要建设100条生产线,完成百亿生产规模布局。
北京四达时代集团副总裁赵月琴--做非洲有影响力的传媒集团
四达时代集团是一家做数字电视系统集成、技术提供和网络运营的民营企业。在国内,我们拥有1000万参股有线电视用户;在非洲,我们的直播卫星、地面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覆盖非洲80%的人口,用户超过500万。2014年公司海外收入超过1亿美元。
很多人会问,四达是如何在非洲站稳脚跟的?第一,让非洲人民能“买得起数字电视”。我们批量化生产终端设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非洲人民“看得起数字电视”。我们规模化运营付费电视业务,大大摊薄了节目成本。第三,使非洲人民能够“看上好电视节目”。
四达能够成功走出去,主要有三点体会:首先,排兵布阵,抢占先机。在非洲数字电视整转的大背景下,我们率先在非洲28个国家成立分公司,获取运营牌照 和频点,抢先注册商标,充分占据了先入的优势。其次,技术主导,品牌支撑。我们是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北京市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 京市工程实验室。拥有超过200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0余件注册商标。第三,中国元素,本土发展。我们根据非洲人民的喜好,自办了中国功夫、中国影视、非洲影视等20多个频道。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打造本土化的运营团队,非洲员工占海外员工总数的90%。
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我们计划用3-5年的时间,把项目覆盖到40个以上非洲国家,用户达到3000万,以民间的力量,带动中国文化出口和文化相关产业走出去,扩大中国文化在非洲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