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助实惠非洲-河内五分彩

中国援助实惠非洲-专访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
[来源:中非民间商会]    [发布日期:2011-08-15 16:16:00]

西方的援非项目主要是在做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培训,促进民主良政,没有实际的经济效益。而中国的援助绝大多数是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是为了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731日至810日的11天时间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跑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六个国家。81日,在其此次非洲行的第一站塞内加尔,希拉里在一次演讲中“警告”非洲国家领导人须与负责任的外部国家合作。

“警告”显然是在影射中国。美联社在评论中称,“中国影响力”是希拉里此行的两个核心议题之一。

就在希拉里抵达非洲的十多天前,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今后三年加强中非务实合作的新举措,包括将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西非中南部国家贝宁的总统亚伊随后在致辞中说了不下十次感谢,谢谢中国对非洲的长期援助。

“谢谢中国”,不仅频频出现在其他非洲领导人在会议上的各种致辞和讲话中,也几乎是采访会议的非洲媒体同行在和《中国新闻周刊》交流时不约而同说的第一句话。

但西方却总能找到一些质疑、指责甚或攻击的所在。近些年来,中国国内也不时出现质疑对非援助的声音。

感谢、质疑、指责、攻击,就中国对非援助所获得的来自国内外种种评价和争议,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一一予以回应。

中国没有公布援非数额的义务

中国新闻周刊:6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了中国将向非洲国家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等新的援非措施,在你近期和非洲各界的接触过程中,你觉得这些措施是否达到了他们的期望值?

卢沙野:胡主席宣布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一系列措施是在5个重点领域推进中非合作,这些领域分别是投融资、援助、非洲一体化、中非民间交往、非洲和平与安全,它们都是非洲当前和平与发展最重要的领域。因此,胡主席宣布的措施,非常契合非洲的需要。

中国提供的200亿美元贷款,我觉得还略高于非洲人的期望值。非洲人都知道,中国政府非常愿意尽己所能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和帮助。不过,这200亿美元,不是无偿援助,是贷款额度。有国内民众说,怎么又拿出这么多钱,到处撒钱。我澄清一下,不是这个意思,没有到处撒钱。贷款是要还的。

中国新闻周刊:能否介绍一下中国对非援助的主要方式,同时告诉我们一个数字,现在中国对非援助的总额是多少?

卢沙野:中国对非援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资金方面,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方式。项目方面,有成套项目、技术合作、物资援助和现汇援助等。相比过去,目前的援助手段要多得多。

中国不是联合国规定的发展援助捐助国,没有提供相关数额的义务。我们向非洲国家提供的援助,完全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帮互助,是穷国之间的互帮互助,是朋友间的一种行为。这与发达国家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按联合国的规定,发达国家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应拿出国民收入的0.7%来援助发展中国家。但事实上,现在主要发达国家的援助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也不是oecd国家,没有义务去执行这个标准,也不会拿我们的对非援助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中国虽然在援非的资金量上不如发达国家,但是援非成果远远多于发达国家。

中国新闻周刊:援非成果比发达国家多,如何体现?

卢沙野:这一点,连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对非援助的资金量虽然不少,但是它们的钱主要没花在非洲国家身上,其中的70%80%是“人头费”,自己又拿回去了。他们自己的人员经费是很高的,所以真正花在项目上的钱就很少。另一方面,他们的援助主要不是在搞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而是在做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培训,搞一些促进民主良政,没有实质性成果。

中国的援助完全是为了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人讲“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公路、桥梁、电站、医院、学校等等,中国在非洲就是做这个。因此,中国在非洲建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地立在那里。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在非洲选择援助对象国和援助项目有没有具体标准,与上世纪相比有没有变化?

卢沙野:选择援助对象国的标准没有变化,所有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都是中国援助和合作的对象。项目的选择上有两个标准:一是非洲国家需要,二是中国能力所及。

援建惠及普通民众

中国新闻周刊:刚才你说中国援非的成果比西方多,但是西方舆论似乎不这么认为,它们一直都在指责和质疑,比如说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援非措施没有惠及非洲普通民众?

卢沙野:实际上中国目前在非洲开展的援助项目中,绝大多数或者几乎全部都是惠及非洲民众的,比如修公路、修体育场,更不用说修学校、医院、饮水供水项目、城市电网了,这些都是跟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所谓中国援非项目没有惠及普通民众,这是西方媒体渲染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中国去非洲投资的企业雇佣了很多当地人,但是西方媒体愣说中国企业没有给非洲创造就业。

要说殖民和掠夺,那也是西方国家而不是中国。且不说他们在殖民时期如何掠夺非洲的资源,即便是在非洲国家独立之后,非洲的经济命脉依然掌握在西方的手里。

举个例子: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产油国之一,但它们石油资源的95%控制在西方5个石油巨头手里。现在尼日利亚的汽油柴油依然要靠进口,这些西方国家拿走了尼日利亚的石油资源,却什么都没留下。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新闻周刊:胡锦涛不久前提出的对非合作和援助措施中,提出要在华设立“中非新闻交流中心”。这个新举措的提出是否就是出于打破西方舆论一统天下局面的考虑?

卢沙野:设立“中非新闻交流中心”,是根据中非发展的需要以及中非合作的新形势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举措。

我告诉你一个数字,非洲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50个,但在中国只有3名常驻记者,非方很少能获得对中国的第一手信息。因此,我们要搭建“中非新闻交流中心”这样一个平台,鼓励非洲国家的媒体到中国来采访,也鼓励中国媒体加快走进非洲的步伐。

援非与国内扶贫不矛盾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中国对非援助,国内也有一些质疑和不解的声音。网络上经常会有这样一种帖子,在发布关于中国宣布对非援助措施的消息时配上国内一些贫困地区的图片。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卢沙野:中非合作是互利的。

互利,就是中国不仅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同非洲开展合作,中国也会从合作中获得好处和收益,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

非洲国家在政治上对华非常友好,在涉及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等核心问题和重大关切上,一向给予中国支持,在国际事务中也与我们非常配合,这是非洲在政治上给予中国的回馈。

在经济上,中国也得到了很大的收益。一方面,非洲是中国重要的资源来源地和市场。另一方面,对非援助和合作带动了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去非洲开展业务,既给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对非援助为中国在非洲开展贸易和进行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国内的很多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收益离他们太远,他们并不能获得什么。

卢沙野:一些抱怨中国对非援助的人,也许他们的亲戚朋友正在非洲从事业务,在从非洲赚钱,甚至他们自己可能直接或间接收益,但自己却没意识到。

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性大国,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中国的开放,不是仅仅向西方国家发达国家开放,而是要向包括非洲在内的全世界开放。我们可以跟非洲国家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同发展。

国家、政府对国内贫困地区发展一直在投入大量资金。

现在中国有2000多家企业到非洲投资开展业务、承包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对非合作和援助,一些企业可能就会失去很多业务和利润,甚至可能破产倒闭。(本刊记者:徐方清,实习生李熠超对本文亦有贡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