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朱立新
翻译:司旭
何宏顺(音译)(右)认为他所从事的项目可以帮助津巴布韦实现粮食产量自给自足 来源:《中国日报》
4年前,何宏顺从安徽合肥来到津巴布韦。那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在重振这一非洲国家的农业中担当重要角色。
何宏顺现任津中皖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这家合资企业在津巴布韦奇诺伊市开发的农作物耕种面积已达10,000公顷。
奇诺伊项目由安徽省农垦集团和津巴布韦国防部合资经营。预计到2015年,该项目在津巴布韦的农作物耕种面积将达到50,000公顷。
津巴布韦曾享有“非洲粮仓”的美誉,但是由于长达10余年的经济衰退,津巴布韦的农业产量急剧下滑,粮食短缺频繁发生,这个农业人口超过70%的国家陷入了令人担忧的境地。
尽管津巴布韦政府之前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振萎靡的农业,但直到与中国国有企业开始合作才真正出现了转机。通过津中皖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不懈努力,津巴布韦许多闲置和半闲置的农田终于重焕生机。
何宏顺解释到:“在津巴布韦的一些地区,农作物种植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大部分农场一片繁忙景象,闲置和半闲置农田的面积不断减少。”
这与几年前的津巴布韦形成鲜明对比。几年前,津巴布韦的农业前景并不明朗,一些农民们甚至考虑放弃耕种,于是大片良田一时间变成了荒地。
那时的安徽农垦集团深知任务艰巨。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机方面的大量投资,还需要获得没接触过现代农业的当地农民的支持。
据何宏顺介绍,预计项目投资为2.4亿美元左右,其中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公司从2013年已开始实现盈利,但他并没有透露具体的营业额和投资额。
何宏顺指着身后大片的大豆、小麦和玉米地说道:“收获的粮食会在当地市场出售,以造福当地民众。我们希望帮助津巴布韦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何宏顺今年46岁,安徽合肥人。来津巴布韦之前,他在位于合肥的安徽农垦集团担任高级工程师。
皖津公司副总经理弗里德(freedom tsodzai)最近在接受津巴布韦《先驱报》采访时说:“恰当的农业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应用,这有助于温尼亚农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那些在他之前来津巴布韦的人一样,何宏顺在得知自己即将被派往非洲时有些忧虑。他说:“当来到一个全新的地方,遇见陌生的人,接触不同的习俗时,我们难免有些担心。但是我惊喜地发现,津巴布韦人民是如此的热情友好。”
安徽农垦集团副总经理兼皖津公司董事长程军认为,正是安徽农垦在农业领域50多年的丰富经验,使集团在农业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据程军介绍,安徽农垦集团在安徽省拥有耕地约67,000公顷,农业科研机构15个,员工27,100名,其中包括高素质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2300名。
2011年,前津巴布韦国防部长埃默森·穆南加格瓦评价道:“安徽省农垦集团是一个实力雄厚且值得信任的河内五分彩的合作伙伴。”
程军说:“农业发展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持久的实践。我们不指望马上从津巴布韦的投资中得到回报,安徽农垦真正的关注点在于技术转移和技能提升,这才是确保津巴布韦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多地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因为科学和技术才是提高产能的关键。”
在过去4年中,安徽农垦集团已经向津巴布韦先后派遣了4批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培训当地雇员超过1000人次。
皖津公司现有800多名当地雇员和16名中国员工。公司官员介绍说,未来他们计划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与农业相关的就业岗位。
奇诺伊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会与周边地区的农场主分享现代的管理技术和实践经验。程军说:“我们的任务是利用技术提高粮食总产量。”
隶属于该项目的温尼亚农场如今是奇诺伊科技大学主要的农业教学和实践基地。在农场的帮助下,大学在农业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步。
皖津公司副总经理弗里德近期在接受津巴布韦《先驱报》采访时说:“正确的农业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更好地应用,这帮助温尼亚农场提高了粮食产量。”
奇诺伊大学副校长大卫辛比说:“皖津项目为津巴布韦的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然而,温亚尼农场场长董如平认为,农场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难题是旱季时的电力和灌溉问题。
在2012年来到津巴布韦之前,董如平在中国一家国有农场担任经理。他说,适时的灌溉对农作物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他还幽默地说,还有个挑战是要提防鸟类、狒狒、猴子和蚂蚁,不让它们糟蹋粮食。
董如平描述道:“中国一度是农业主导的国家,生产技术落后,但如今中国正向高度现代化社会迈进,我们希望可以帮助津巴布韦实现同样的发展。”
程军一直倡导使用有机肥料。他说:“津巴布韦是一个美丽的国家,环境怡人,我们不想破坏这里的环境,所以要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化肥。”
董如平表示,大多数农用土地的租用期限长达99年,对于管理者来说,打理好土地,保护好周边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收获更长远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