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非粮仓”到石油输出大国 ——转型中的尼日利亚经济 -河内五分彩

从“西非粮仓”到石油输出大国 ——转型中的尼日利亚经济
[来源:中非合作论坛]    [发布日期:2016-04-12 15:54:00]

2013年,尼日利亚国内生产总值达5099亿美元,首次超越南非成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作为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和能源资源富集国,尼日利亚一直是西部非洲经济“领头羊”,其国内生产总值占西非15国之和的三分之二。尼日利亚的经济发展历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具有典型代表性。


独立前至1970年:农业经济时期


尼日利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尼日尔河、贝努埃河、乍得湖三大水系,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20%,盛产热带木材;矿产资源有30多种,锡、铌产量一度居非洲首位,盛产煤、石灰石、铁矿石。独立前,尼日利亚属典型殖民地经济模式,以农业、种植业、矿业为主。殖民者在此掠夺廉价资源,贩卖黑奴,农矿产品和木材出口是当时主要经济来源。


自1960年独立至1970年间,尼日利亚经济稳步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农业是经济支柱,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65%,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70%。粮食自给有余还出口至周边国家,有“西非粮仓”之称,棉花、花生、可可、棕榈油等经济作物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这一时期,尼日利亚开始生产一些初级工业品,但工业发展总体缓慢。


1971年至1977年:第一个石油繁荣时期


尼日利亚石油勘探始于1908年。1958年,壳牌公司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带开始采油。此后,美孚、海湾等跨国石油公司相继进入尼日利亚。初期尼日利亚日产原油仅5100桶。上世纪70年代,因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尼日利亚采油业出现飞跃,1972年日产原油超过200万桶,占世界原油总产量4%,一举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


石油业繁荣发展带来经济快速增长,7年间尼日利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6%,1976年达到10.5%,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展开。但因经济严重依赖石油业,传统农业迅速萎缩,出口大幅下跌,粮食自给出现问题,1974年起成为农业净进口国。为挽救农业滑坡势头,政府推行“粮食自给行动”,但收效甚微。除石油业外,其它工业发展几乎停滞,绝大部分工业品依赖进口。


1978年至1998年:波动和结构调整时期


1978年起,因国际油价下跌,尼日利亚石油产量大幅下降,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8年至1986年,尼日利亚国内生产总值持续负增长,1983年跌至谷底的-8.5%。尼日利亚全国仅有4座炼油厂,85%成品油依赖进口,私人投资炼厂积极性不足,催生“油荒”和油品走私。与此同时,尼日利亚成为非洲最大粮食进口国,工业品需大量进口。


为摆脱困境,尼日利亚政府着力推进经济改革,加强非石油产业建设,促进贸易自由化,调整汇率政策,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取得一定成效。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尼日利亚经济开始回升,保持低速增长。但由于政局不稳,政策缺乏延续性,经济复苏总体乏力,本币奈拉持续贬值,失业率和通胀率居高不下,1996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9%。


1999年至2013年:自由化及第二个石油繁荣时期


1999年5月,尼日利亚首位民选总统奥巴桑乔上台,采取指导性自由化经济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列为最优先发展领域,大力发展制造业,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私营行业发展。尼日利亚经济加速回升,农产品产量逐步提高。


2003年至2014年的10年间,随着国际油价大幅上扬和高位运行,石油业再次成为带动尼日利亚经济腾飞的引擎。尼日利亚探明石油储量增至372亿桶,位居非洲第二、世界第十;原油日产量逐年上升,2012年达到250万桶,位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十。尼日利亚经济实现年均7%以上增长,外汇储备稳居非洲榜首,2010年达430亿美元,年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61亿美元。


2014年至今:多元化和深度转型期


2014年以来,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尼日利亚经济受到冲击,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锐减,货币贬值,股市震荡,通胀上行。2015年,尼日利亚经济增长率仅为2.8%。


2015年5月布哈里总统上台后,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经济困境:采取各类财政和外汇手段,努力稳住本币奈拉;缩减行政开支,加大民生投入,增加资本性支出,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努力刺激经济增长;鼓励私人投资炼厂,加快推进经济多元化。当前,尼日利亚经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