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非洲朋友一起学习《摆脱贫困》(权威论坛)——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智库论坛发言摘编 -河内五分彩

同非洲朋友一起学习《摆脱贫困》(权威论坛)——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智库论坛发言摘编
[来源:中非合作论坛]    [发布日期:2017-07-13 15:44:28]

习近平主席著作《摆脱贫困》的中文、英文和法文版。

6月21日至22日,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智库论坛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

资料图片

6月21日,参加论坛开幕式的中外嘉宾在认真听会。

本报记者 李志伟摄

深圳地铁集团埃塞俄比亚公司为东非地区第一条现代化城市轻轨——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项目提供运营管理服务,同时培养了很多本土人才。图为6月19日,该公司一名中国员工在亚的斯亚贝巴和当地孩子亲热互动。

本报记者 吴绮敏摄

日前,由浙江师范大学与非盟领导力学院共同主办的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智库论坛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摆脱贫困、共同发展”。会上,习近平主席当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著作《摆脱贫困》成为热议焦点。与会嘉宾都表示,非洲要从中国减贫实践中借鉴经验,《摆脱贫困》正突出展现了中国减贫经验的精髓


扶贫——

全力做好“精准”大文章

陈志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经过不懈努力,2013至2016年,中国农村共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连续4年实现了每年减少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的目标。

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同时,我们不只看贫困地区“缺什么”,更看贫困地区“有什么”。就像《摆脱贫困》提到的“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我们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注重运用市场力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等实现差异竞争,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查尔斯·奥努奈居(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自1955年万隆会议以来,中国与非洲始终延续着友好关系。和西方援助相比,非洲能够从与中国的合作中受益更多。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国家治理应该关注现实,要克服弱项和缺点,直面社会经济的现实,推动社会变革,正确面对挑战和机遇。非洲国家应该关注本国国情,规划好自己的发展。

未来,中非合作可以选择以下路径:第一,中国不仅要帮助非洲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打造良好的软性基础设施环境;第二,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人力资源发展培训。

黄承伟(全国扶贫宣教中心主任):

中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扶贫思想体系初步形成,给世界带来以下启示:

其一,扶贫工作必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适应新阶段、符合新要求的完整有效的贫困治理体系;其二,政府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任务;其三,任何扶贫措施必须以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为根本目标,只有协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形成稳定的脱贫机制。

吉布森·奇古米拉(津巴布韦经济政策分析和研究机构主任):

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使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获得益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借鉴:

第一,要借鉴扶贫的经验、模式,解决依赖心理,动用财政力量,实现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建立合适机构,推动经济结构性转型,避免短视的消极做法,关注长期的目标和结构性转变;第三,借鉴国外经验时,必须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关注自己的资源、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并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吴绮敏(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

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有远见卓识的财政观,很有启示意义。中国当下的精准扶贫,既体现了决策者的眼光,又亮出了财政之手的“绣花功夫”——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抓住关键环节、关键问题,精准发力、对症下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财政目标不能止步于救助、接济,而应当是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对产业发展形成推动力。中国正在着力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政策体系,目的是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享受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创收机遇。

分享——

让中国梦牵手非洲梦

和丹·奥斯曼·阿比迪(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超过7亿,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降至2016年底的4.5%,这样的减贫成绩在世界上前所未有。中国的减贫经验证明,通过社会与经济的改革能够消除贫困。

去年年底,《摆脱贫困》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中国毫无保留地和非洲国家分享减贫经验。非洲国家也珍视这些经验,因为这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繁荣的最重要一步。

黄友义(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摆脱贫困》这两本书可以看到,从一个山村到一个县,再到一个地区,直到一个国家,立志帮助民众脱贫始终是习近平工作的一个重点,这与习近平几十年的成长和工作经历密切相关。可以说,习近平的经历就是他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

舒展(中国前驻厄立特里亚、卢旺达大使):

经常下基层的人很容易在《摆脱贫困》这本书中找到共鸣。很多非洲朋友都认真阅读了《摆脱贫困》,而且主动把书中的内容带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来思索问题。这本书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中国政府非常务实,而且有长远目标,他们把主要力量放在自己身上,自力更生,根据实际情况找对支柱产业。

伊曼纽尔·阿克韦泰(加纳民主选举援助研究所主任):

《摆脱贫困》中提到了“弱鸟可望先飞”“滴水穿石”以及如何提高官员的效率、加强公务员的操守和能力等问题。习主席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也关注公务员的内心。

习近平在书中强调党的重要作用。非洲的民主制度与中国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有很大区别。我们应该举行对话,讨论如何把一个政党变成“发展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培训干部,打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非洲要摆脱贫困,可能也要走中国的道路。今后,非洲国家政党不仅要关注选举,还要关注经济发展和领导力建设。

共赢——

行进在现代化道路上

周欲晓(中非合作论坛事务大使):

发展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是发展的唯一路径。经验告诉我们,快速发展带来社会财富和繁荣,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不会走西方的老路,不会牺牲非洲的环境。

中国企业在蒙内铁路建设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保护沿线环境,建立野生动物通道,坚持和平与发展相结合。中国愿意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边防、维稳等方面的能力,为中非发展提供持久稳定的环境,也希望非洲国家保护中国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大部分非洲国家对西方模式感到失望,纷纷向东看。非洲的中国时刻正在到来:一是非洲正成为与中国开展基础设施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二是非洲可耕地面积的开发利用率只有27%,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潜力巨大;三是非洲是国际经验交汇的重要试点。尽管中国并不输出发展模式,但仍有不少非洲国家乐于借鉴中国经验。

阿尔班 e·阿胡勒(科特迪瓦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分析部主任):

中国务实的方法、灵活的政策、先进的技术和充沛的资本,使中非在减贫领域的合作实现双赢。今后,应该支持建立非盟—中国全球商务平台,鼓励私营企业、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在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上就特定议题进行相互协调,借助这一平台,非洲国家政府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发展的良好经验,并把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杜起文(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外办前副主任):

未来,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和主要方向包括:第一,分享治国理政经验,增强非洲国家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意识和能力;第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帮助非洲国家破解人才不足瓶颈;第三,坚持集约发展理念,把基础设施建设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非洲工业化进程;第四,创新合作模式,充分调动市场和私营资本的积极性,助力非洲国家破解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第五,加强和平与安全合作,维护非洲和平稳定;第六,秉持开放、包容、共赢理念,欢迎非洲河内五分彩的合作伙伴多样化,共同为非洲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伊曼纽尔·纳都兹(非洲能力建设基金会代表):

中国在摆脱贫困方面的很多经验值得非洲借鉴。

首先,非洲目前的增长还不够,还需要长期的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其次,农业现代化对于减贫具有重要作用。把农业视为重要产业而不仅是自给自足的活动,可以带动更多农业发展的动力;第三,中国在非洲大陆推进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降低了非洲社会的交易成本,而且增加了其国际竞争力;第四,减贫可自下而上,需要考虑当地的国情现实,以普适性的方式扶贫,并结合各国实际来加以推广;第五,心态的转变至关重要,贫困影响社会自信,但可以通过发展来消除;第六,领导力与技能的发展可以确保经济变革和战略的实现。

刘鸿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

发展中国家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减贫发展政策。为此,政府必须有推进国家发展意愿,并且务实高效;政府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为工作中心,而且代表全体人民,不能在宗教、民族、地域等方面具有排他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投入与人才资源开发,重视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努力提升政府办事效率;国家政策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必须保持政策连续性,同时长期坚持对外开放。

(本报记者暨佩娟、王云松、胡泽曦、李志伟采访整理)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2日 23 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