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助力非洲医疗产业发展 -河内五分彩

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助力非洲医疗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与非洲杂志]    [发布日期:2017-07-19 10:57:49]

《中国与非洲》 记者 刘检

 

全国政协副主席、北大全球卫生研究中心主任韩启德在研讨会上致辞(主办方提供照片)

一方希望开拓市场,一方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中国医疗企业投资非洲如何更好满足当地需求?非洲如何借力中国企业发展本土医疗产业?中国与非洲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如何推进?


近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带一路:探讨南南合作之中国方案”研讨会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推进中非医疗卫生合作,促进非洲医疗产业发展。参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企业应“抱团出海”,优势互补,以产业链形式,共建“一带一路”医疗生态圈。


该研讨会由北大的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和全球卫生研究中心主办,是北大南南医疗卫生合作发展创新系列研讨会的首场会议,来自国内多家医疗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国际组织、非盈利组织和媒体等8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2家中国企业代表进行主题发言,探讨南南卫生合作方案

 

谋求“抱团出海”,政、企、学界全面参与


全国政协副主席、北大全球卫生研究中心主任韩启德认为,中国近60年来坚持卫生援非,为与非洲国家保持长期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我觉得合作的主体一定是企业,真正落地最后一公里,应主要靠企业。我们要放开让企业去做,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不能像原来那样完全靠政府包办。”


他强调,政府与企业应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南南卫生合作。政府应指导、支持和服务企业,把援非工作融入到企业的行为中去,帮助企业打开局面,包括投融资等;企业的需求也要及时反馈给政府。他呼吁参加研讨会的企业建立继续联系,建立产业联盟,“抱团出海”,共建“一带一路”医疗生态圈。他还建议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强研究,定期聚焦相关主题举办研讨活动;还要发挥桥梁作用,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也表示,政府和企业之间应相互借力。她认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怎样把中国政府开展对外医疗卫生援助与医疗企业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更有效的结合,找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契合点,最终形成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的有效方案,进而扩大中国对南南卫生合作的贡献。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冯勇认为,南南卫生合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非洲,医疗资源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目前,中国也在根据非洲国家的需求,不断创新卫生合作方式。他表示:“我们需要有更多的顶层设计,使卫生对外合作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整合资源,能够带动全社会参与。比如,我们目前要重点加强中非友好医院的建设,也希望企业能够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

 

据介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于去年11月签署了关于合作设立中非医疗器械联合基金的战略合作备忘录。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东非洲区总经理汪骥枥指出,这个备忘录的签署意义重大。他表示:“中国的医药产品企业在海外发展,如果能‘抱团取暖’,尤其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建立一些合作平台及合作机制,在非洲肯定能更好地提高产品可及性,提高中国产品在非洲的美誉度和覆盖度。”


中非发展基金高级经理助理陈思认为,虽然目前非洲有不少中国企业,但问题在于在医疗产业领域的投资碎片化,尤其是上下游产业链还未形成;另外,大型医疗器械企业赴非投资还缺乏融资支持。因此,中国医疗企业对外投资需要形成 “抱团出海”的局势。她说:“每个企业都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上发挥作用,怎么能把整个产业链打通则是中非发展基金做医疗领域投资时要考虑的问题。”

政府部门官员、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就企业的主题发言点评并提问

互联网 医疗惠及非洲普通百姓


近十多年来,通信技术和数字化信息的发展,为公共卫生资源再分配和医疗服务均等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北大全球卫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鲁新认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非洲可以以技术为契机,推动医疗业的发展。“在整个非洲大陆,尽管中低收入国家偏多,但手机的普及率很高,可以利用新兴的手机技术提供质量更高、价格低廉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非洲普通百姓。”


中国医疗企业进入非洲要解决可及、可靠、可负担三大问题,360健康集团董事长张备表示。他提出可以在非洲建立和推广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中非远程会诊和问诊、非洲跨境高端医疗转诊三个方案。


创建于2010年的微医,7年来一直致力于缓解中国百姓的看病难题。它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也通过远程会诊方式,让偏远地区百姓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资源。微医首席运营官、乌镇互联网医院院长张群华教授认为:“中国的这些互联网技术和远程会诊经验也可以应用于非洲。利用手机技术,非洲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可以与世界各国的专家进行视频会诊,为非洲百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成立至今已有17年的深圳维世达医疗控股公司与全国900多家知名医院、国外名院交流合作,逐步建立专业的临床医疗团队及诊疗网络,同时开展医院救援、转运、健康管理、高端医疗保险等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公司首席运营官杨凯翔在研讨会上分享了维世达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施展国际化医疗服务运营的经验,同时介绍了作为国人自创医疗品牌,17年专注国际医疗服务领域的优势特色和业务模块,表示将积极搭建中国与国际方面医疗和急救网络的建设。


对于未来投资非洲医疗卫生产业,他非常期待。“我们希望在非洲能够开设2000-3000平米规模的门诊中心,依托该门诊中心再对接保险支付以及应急体系,然后把医疗落地到基层,通过移动医疗车的形式来对接,最终通过远程视频跟当地的医院进行合作。我们的工作重点在于怎么把医生与医疗管理起来,能够让诊所运营实现盈利。”


成立于1998年的中国国际医疗救援有限公司除了承担大量的国内和国际救援案例外,还提供患者远程医疗服务。据公司董事长兼ceo路海宽介绍,其特色是提供给患者远程医疗“最后一公里”河内五分彩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集中在一对一的患者和医生实现实时临床问诊。他指出:“远程医疗可以广泛应用于中资企业驻外的医务室,解决日常和紧急医疗难题。比如,在偏远地区的海上钻井平台、陆上油田、电力设备等现场配备医疗设备,借助卫星通讯,可有效保障员工日常和紧急医疗需求。”


华为在非洲则致力于为医疗卫生体系提供全联接的业务平台,与行业河内五分彩的合作伙伴一道形成联合方案,支撑医疗体系的效率提升、质量改善及服务保障。这些河内五分彩的解决方案包括:数字医院、区域卫生信息化和远程医疗(包括远程诊断、监护、医学教育和健康管理)等。


华为企业bg医疗行业河内五分彩的解决方案总架构师温长城以华为在安哥拉与东软医疗合作建立的数字医院,以及在肯尼亚推行的智慧医疗试点项目为例,介绍了其在非洲的医疗行业河内五分彩的解决方案。他指出:“医疗是华为企业业务聚焦的价值行业。我们主要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联接与汇聚医疗资源,形成平台。”

 

来自国内多家医疗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国际组织、非盈利组织和媒体等80多位代表在研讨会上深入交流探讨

 

如何满足非洲卫生需求?


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时占祥博士在会上发言指出,阻碍中国企业进入非洲的首要问题在于尚不清楚非洲真正需要的产品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去了解这些需求。他认为:“医疗经济是需求经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一定要寻找到当地医疗卫生的刚性需求,同时要思考怎么去满足这些需求。”


深圳迈瑞公司早在2003年就进入非洲市场,并已在埃及、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南非设立了子公司。迈瑞国际项目负责人梁健表示,最重要的还是产品要真正满足临床的需求。他举例说,基于非洲近一半地区医疗空白、缺少医师的现状,迈瑞开发了手提彩色超声,使医师可以提着设备做巡回式的超声检查。


非洲流行的疾病和其他地区流行的疾病不一样,环境特点也不一样。梁健认为:“当地设立的子公司和本地员工能更加准确地反馈本地临床的实际需求,帮助产品在设计、改进的时候更好地满足当地的临床需求。”


另外,非洲国家会存在电压不稳、停电或者高温、多尘等情况,迈瑞的产品也会针对这些情况做相应的应对措施,使产品做出来更符合非洲市场的现场需求,如产品设置宽电压应对电压不稳,内置锂电池应对断电以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以及高可靠性的内部设计应对高温、多尘等。  

 

在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看来,目前非洲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主要是传染病监测和免疫接种。他指出,7月4日召开的非盟首脑大会通过了在非洲要推进《国际卫生条例(2005)》。“该条例的核心是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报告,这就需要医疗体系整体的信息化,会牵扯到非洲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疾病诊断和信息化联网等方面。”


另外,非洲大陆目前的计划免疫还非常滞后,有巨大需求,但主要依靠外部支持。据王宇介绍,目前国际社会的援助力度很大。最近,国际疫苗联盟已决定要继续建立覆盖非洲冷链的第一期工作,计划用2亿多美元购买冷链,而他们非常看好中国的冷链技术和产品。

 

当前,非洲国家对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有很大的需求。从全球来看,分子诊断资源分布不均衡逐渐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传染病防治的瓶颈。非洲地区人均寿命在50岁左右,不少百姓都被传染病夺去了生命,肝炎、艾滋、结核这几大传染病给非洲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资深技术总监范旭表示:“当前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普及不足等现状阻碍分子诊断的快速规模运用。”他告诉记者:“圣湘生物拥有一流产品和技术,具有普及分子诊断的可行性和必要条件,公司和上下游企业构建的预防-诊断-治疗生态方案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诊断肝炎、艾滋、结核等重点传染病提供治疗方案。”

 

“一带一路:探讨南南合作之中国方案”研讨会现场

本土化生产,提升非洲国家医药工业水平


长期以来,非洲民众缺医少药、得不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问题迄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据数据统计,非洲约70%的药品需要进口,部分国家达到90-100%。陈思指出,以发达国家的标准为非洲药品生产和市场准入设立的标准和技术壁垒,阻碍了非洲医药产品的可及性。而在非洲与当地合资建药厂,则是提高非洲医药产品可及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4年,人福医药集团与中非发展基金签约,携手在马里投资设立人福医药集团马里药厂,改善非洲缺医少药难题。一年后,药厂正式投产,其大输液针剂、口服糖浆等供应整个西非市场,药厂也成为西非第一个现代化药厂。马里总统易卜拉欣·凯塔曾表示,这个药厂结束了马里不能生产药品的历史,将使马里人民受益。


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由上海医药与苏丹国营医药供应公司共同投资建立。据上药控股有限公司国际总部总经理买买提·艾力介绍,19年来,公司通过本地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苏丹本地化医药工业水平,向当地民众提供可及、可靠、可负担的医药产品及医疗设备。比如,公司实现了青蒿素类系列产品的本地化注册及生产,为苏丹疟疾治疗提供了多种河内五分彩的解决方案,大大降低治疗成本,为当地疟疾患者减少痛苦。


艾力倡导“苏丹制造”,认为国外资本究其根本,还是要立足本地,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提高当地员工技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公司120多名员工中,中国人只有8名,绝大多数是当地员工。公司每年还接收苏丹喀土穆大学200多名药剂学专业学生实习,也定期派苏丹当地员工来华学习培训。


针对非洲大部分国家普遍存在制药工业落后、药品短缺、医药领域人员技术水平低的现状,上海埃文制药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晓艳表示:“我们不仅可以合作帮助这些国家承建设计理念先进、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运行高效稳定的现代化药厂;同时,也可以提供从项目前期咨询到售后培训一整套服务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