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2013年的报告显示,为了减贫,南非政府过去10年间把将近60%的政府支出都投入到社会福利中。但“输血”毕竟代替不了“造血”,减贫要取得实效,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穷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须同时发力。
贫富差距极为悬殊。在约翰内斯堡北部迪普思卢特黑人贫民窟,有一所名为托克扎尼的幼儿园,27岁的崩基薇一人照料着16名只有3个月到18个月大小的黑人婴儿。16个孩子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这些孩子有的是被父母遗弃,有的是因为父母工作而不得不放在这里照看。记者看到,崩基薇来不及给这个孩子喂饭,另一个摇篮里的孩子又哭了起来。
迪普思陆特黑人贫民窟虽然只有8.8平方公里,却“蜗居”着近35万人口,其中多数是从其他省份和邻国来约翰内斯堡找工作的劳动力大军。简单搭建的棚屋占据了这里的大部分空地,一间16平方米的房子要住5个人,一间公用厕所有70人共用。贫民窟呈现出南非社会痼疾的缩影:贫困、犯罪、失业、疾病,随处可见。
距离迪普思卢特以南不到10分钟车程,坐落着南非有名的高档社区——高尔夫球场社区。这里的小区,家家是独门独户的别墅,小区里,高尔夫球场、游泳池、网球场、足球场、俱乐部一应俱全,一条小溪穿过社区,风景宜人。相差不足10分钟的车程,高档社区与贫民窟俨然形成“天堂”与“地狱”般的反差,将南非社会悬殊的贫富差距暴露无遗。
乐施会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若把南非人口按收入分成两半,那么南非富豪榜头两名富翁所拥有的财富是收入较低那一半所有人财富的总和。报告指出,造成南非社会不平等问题甚于种族隔离时代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未能引入一个成功的经济模式,开辟穷人获得财富的渠道。
“经济解放”前路漫漫
托克扎尼幼儿园院长莱扎·恩科熹告诉记者,目前幼儿园共有171名孩子,由于缺乏资金只有6名工作人员。她说,虽然这里的很多孩子都缺少父母的关爱,但他们并不认生,无论谁给他们一个拥抱,他们都会笑得跟花一样。在迪普思卢特的另一家孤儿院,孤儿院发起人玛格丽特告诉记者,在赤贫的环境中,孩子们往往成为无辜脆弱的受害者,他们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很容易迷失自我。
按照南非政府设立的430—520兰特(1兰特约合0.5元人民币)的贫困线,南非2013年贫困人口几乎占到了全国5200万人口的47%。此外,南非2011年接受政府救济的人数达到1500万,超过总人数的1/4。
其实,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的统计数据,南非人均gdp已达6618美元,理应属于中上等收入国家。而南非的贫困人口比例如此之高正说明,在种族隔离制度1994年结束至今,占总人口约80%的大部分黑人并没有实现“经济解放”。数据显示,南非失业率近年来徘徊在25%的高位,大量黑人或是无法找到工作,或是大量从事家政、农业、矿业等低收入职业。
实际上,南非政府近些年在减贫上做出了很多努力。联合国2013年的报告显示,南非政府在过去10年中有近60%的政府支出都投入到了社会福利中。世界银行2014年的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1年财年,南非的财政政策使得360万人脱离了贫困。然而,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巨大,南非减贫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好生活合力而为
南非罗德斯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加文·科桐认为,南非目前为穷人创造的就业机会多数具有低技能、低薪水的特点,这意味着很难从根本上改善穷人的经济地位。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经济和金融学院高级讲师皮特·鲍尔对记者表示,从政府层面而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而只有不断提升贫穷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才能让他们超越家政、园丁等低端职业,拥有更多选择和持续的发展空间。此外,南非政府还可以在制定更能激发产能的最低工资标准、推动经济结构多元化转型、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上下功夫。
按照南非国家计划委员会2011年公布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南非计划在未来20年内实现年均经济增长5.4%,创造1100万就业岗位,并在2030年彻底消除贫困人口。不过,南非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南非2014年的经济增速已经下降到了1.5%,远不及政府所设定的目标。
很多南非观察家都已经认识到,实现有效减贫,最好的途径还是要通过政府和个人形成合力。目前的情况是,在实现“经济解放”的过程中,许多穷人自己缺少主观能动性,只是被动等待政府的救济。正如南非国父曼德拉在其自传《漫漫自由路》中所讲到的:“许多人认为,通过自由、民主选举,生活一夜之间就会发生变化,但是,情况远非如此。我经常对大家说:不要指望大选之后,马上就能坐上奔驰车,在自己后院的游泳池里游泳……如果你们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就必须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