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之后,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中国亮出一张新牌——国际产能合作。坦桑尼亚是第一批加入中国国际产能合作进程的非洲国家。目前,中坦产能合作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坦桑尼亚走在中非产能合作的前端。它也为其他广大非洲国家抓住中国产能转移的历史发展窗口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绝好的样本。
“坦桑尼亚正在制定的5年规划的核心就是工业化,这与中国提出的国际产能合作正好相符。”中坦产能合作工作机制坦方负责人、坦桑尼亚出口加工区管理局局长约瑟夫·辛巴卡里亚(joseph·simbakalia)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继“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之后,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中国亮出一张新牌——国际产能合作。今年4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
坦桑尼亚可以说是第一批加入中国国际产能合作进程的非洲国家。今年4月底,国家发改委派出代表团访问坦桑尼亚,考察中坦产业合作情况。4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与坦总理府草签了关于产能合作框架协议。
“中坦产能合作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尽管是在初始阶段,接下来我们会安排坦桑尼亚多部委联合代表团访问中国。” 辛巴卡里亚在专访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国家层面推行“中国模式”
走在坦桑尼亚经济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很难不注意到中国企业的存在:时髦的社保基金大楼,气派的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以及每个移动商店里的华为广告,再到商品市场里充斥的中国产品——中国产业已经深深陷入到坦桑尼拉市场中。
作为与中国关系最亲密的非洲国家之一,依仗坦赞铁路40年前的传统,中坦在产能上的合作相较其他国家要多得多,而近些年更在飞速发展。2011年,中坦贸易额不足20亿美元,投资额仅7亿美元;2014年分别提升到43亿美元和40亿美元。另外,中国还为坦桑尼亚急需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民生项目提供20多亿美元优惠贷款。
目前,中国已成为坦桑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投资国,中资企业中的坦桑尼亚员工人数超过15万,有超过35万坦桑人从事与中国贸易相关工作。中资企业在坦桑投资的各行业中,基建算是最大的一块。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刁春和不久前表示,中资目前几乎占据了整个坦桑尼亚基建市场的70%。此外,电信、制造业、矿产也成为中资企业的优势产业。
坦桑尼亚驻中国使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表示,草签产能合作协议以及合作机制的建立仍然在初期阶段,具体的合作框架还要等双方进一步的沟通。
反观中埃产能合作的指导委员会,双方初步确定了第一批15个中埃产能合作的项目清单,其中包括6个交通领域的项目,5个电力领域合作项目。
“中国推进产能合作具有国别针对性。”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在6月23日举行的外交部“国际产能合作”专题会上表示,“将根据不同国家的国力、意愿、市场前景等,选择重点国家,与之建立合作机制、签署合作文件、形成产能合作示范区。”
省级层面与出口加工区对接
在常规大规模投资或基建以外,中坦两国在出口加工区层面进行了更多的对接。预计在产能合作的背景下将出现更多的中国公司进驻。
从2009年起,坦桑尼亚开始启动出口加工区的建设,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达到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水平的目的。
作为经济特区的一种形式,坦桑尼亚国内的出口加工区以两种形式存在,即工业园和分布在不同地方并享有工业园内工厂同等权利的单独工厂。
到目前为止,加入坦桑尼亚出口加工区的企业达到117家,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12家企业。作为坦桑尼亚经济特区和出口加工区的管理主体,出口加工区管理局期待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到这些区域办厂。
“坦中两国都希望更多的中国人到坦桑尼亚建厂,特别是在我们目前努力建设的大型项目——巴加莫约经济开发区内。这个经济开发区是由我们两个国家合资建设的,包括区域内将建的新港口。值得高兴的是,已经有很多中国企业表示将会到这里来建厂。所以目前在出口加工区的12家中国工厂仅仅是开始,有了巴加莫约经济开发区后,我们需要更多的中国企业来建厂。”
今年3月,坦桑尼亚投资推介会在中国江苏省常州市举行。坦桑尼亚多名政府官员及企业代表出席此次活动,为该国巴加莫约经济特区等项目做宣传,并积极为相关项目的开发寻求来自中国的河内五分彩的合作伙伴。
为助推优势产能走向海外,河北省出台《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境外转移工作推进方案》,指明了三大行业“走出去”的目的地和路线图,提出“到2017年,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500万吨,水泥产能500万吨,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省转移境外钢铁产能2000万吨,水泥产能3000万吨,玻璃产能1000万重量箱”。
民营企业河北壮大玻璃公司,通过朋友介绍,在坦桑尼亚多多马市建设年产60万重量箱玻璃项目,预计今年将投产。
私企期待国际产能合作红利
在距离达累斯萨拉姆市往南一小时车程的滨海区的姆库兰加镇(mkuranga)综合工业区,短短十公里路的两侧,聚集着超过20家中国民营企业。其中最大的一家是仕达威集团(starways group ltd),也是坦桑尼亚首家中国民企工业园。
目前,工业园区第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建成了标准化厂房、仓库、职工餐厅、多功能厅、综合区以及职工公寓等基本设施,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工业园将形成以塑料制品、轻钢结构制造、新型环保建材等产业为主的基地,给当地带来至少1000个就业岗位。
仕达威集团董事长卜建军已经在非洲闯荡多年,在坦桑尼亚开厂也超过5年。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投资建工业园正好赶上了这一波产能转移的热潮,非常欢迎国内的中资企业进驻,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他期待能够给予民营企业更多金融上的支持政策。
“民营企业非洲当地的经验会对希望将产能转移的国内企业产生很大帮助。”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祝铭认为,中非产能合作不光是需要部委牵头,更应该多部委联合起来共同制定方案。
上述工作人员向本报表示,尽管没有明确的合作名录,但推广中国工业化经验成为国际产能合作政策后的明显趋势。
7月8日,前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应邀在“坦桑尼亚工业化”论坛发表演讲,呼吁以坦桑尼亚为代表的广大非洲国家抓住历史发展的窗口机遇,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更新观念,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非投资,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